什么是身体双侧协调能力

作者:慈溪榕树下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4-08-07  浏览:30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让孩子做一个单脚跳的动作,本来他只需要一只脚用力就可以了,但仔细观察却发现,孩子的整个背部、肩膀、脖子、手臂、手指,甚至嘴巴都在用力。

让孩子画一幅画,孩子的头、颈、肩、手臂都在一起用力紧绷着,画完之后还长叹一口气说“累坏我了!”
本来一个简单的动作,为什么孩子做起来这么费劲呢?这可能就和他的大脑双侧分化有关系。

我们的大脑有两个半球(左脑和右脑),由胼胝体连接沟通,其中左半脑控制右半边的躯体,并主要负责处理逻辑理解、语言、判断、分析、推理等相关信息,常常被叫作“学术脑”。

而右半脑控制左半边的躯体,并主要负责处理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美术、音乐节奏等信息,常常被叫“艺术脑”。

大脑的左右脑存在着明确分工,正是左右脑分化(大脑双侧分化)的结果。而我们平时往往需要双手同时一起做事,需要大脑的左边和右边一起处理和整合信息,这就是所谓的双侧整合,也称为双侧协调(Bilateral coordination)。

双侧协调能力差的孩子,常常只用一只手在做事,或是两只手做事时显得动作笨拙。从吃饭、玩耍到写字,要做好这些事,良好的双侧协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双侧协调是什么


双侧协调(Bilateral coordination)是指以受控和有组织的方式同时协调身体两侧的能力。双侧协调是标志大脑左右两侧可以进行有效沟通和大脑能在执行功能中共享信息的重要成长里程碑之一。

双侧协调能力不足的表现


协调身体两侧有困难的儿童可能难以完成日常生活任务(穿衣、系鞋)、精细动作活动(撞块、串珠、按纽)、视动统合任务(绘图、书写、切割、抓/扔)和身体粗大动作活动(爬行、行走、爬楼梯、骑自行车)。

跨中线能力


说到双侧协调能力,就必须要了解什么是“跨中线”的能力。“跨中线”,就是跨过身体的中间线。跨中线是指在运动或完成任务期间,将一只手、一只脚移动到另一只手、一只脚的空间(即交叉双腿坐着,抓另一只手臂,不用换手画交叉线,从左到右的阅读)时,自发地跨过身体中线的能力。

婴儿和蹒跚学步的幼儿使用双手的频率几乎相等,会倾向于用靠近物体的那一侧肢体与物体交互(即如果物品在桌子的左侧,他可能会用左手拿,如果物品在右侧,他可能会用右手拿)。

然而,到了3~4岁,孩子通常已经掌握“跨中线”的技巧。建立优势手(一只“主用手”和一只“辅助手”)是表明大脑成熟和双侧分化发生的标志,这与跨中线能力密切相关。

避免/拒绝中线交叉的儿童可能难以协调身体两侧,难以建立优势手。进行涂色、书写、进食、投掷等活动时,倾向于左右手轮换着用。

事实上,双边协调能力不足可能会导致学习方面的困难。

双侧协调如何构成


双侧协调有三个组成部分:

对称运动(Symmetrical movements):
双手同时做同样的事情。比如两只手一起拉起裤子或穿袜子,双手握住一个挤压瓶把里面的东西挤出来。其他还有两手抓球、跳绳。

交替运动(Alternating movements):
交替使用身体两侧的活动,如爬梯子、游泳、骑车等。

优势手/支持手动作(Dominant hand/supporting hand movements):
用一只手来执行任务,另一只手来辅助,以帮助执行任务的那只手完成更多的精细运动操作。书写、用剪刀都属于这类运动,其他还有穿线、涂色、系鞋带等。

双侧协调与本体系统


双侧协调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基础是身体概念,其与本体觉能力密切相关。

身体概念(Body image)是指在不必使用视觉的情况下了解身体在空间中位置的能力。比如走楼梯时抬起腿的高度,不需要眼睛看就能抬到合适的高度,这就是本体感觉的功能,是通过来自肌肉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建立起来的身体概念。

如果没有充分的身体概念,动作就可能会显得有点笨拙,会小心翼翼地走动或害怕双脚离开地面(在空中翻腾、摆动等),寻求(或避免)深层输入或对同龄人/玩具(摔跤、碰撞、搬运/推拽/拉重物)过于粗鲁。

那些对自己的身体/身体部位在空间中的位置没有良好感觉的儿童,在协调身体两侧以完成任务时也可能出现困难。

发展双侧协调的有益建议


那怎样改善孩子大脑双侧分化不良、发展双侧协调的能力呢?这就要从孩子大脑双侧化发展的过程入手。


  • 0~1岁 充分的爬行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大脑双侧并没有分化,身体两侧的功能分化也不明确。

所以这个阶段的宝宝,需要用双手握奶瓶,像兔子那样双手双脚的方式爬行。等经过了兔子爬之后,孩子才能慢慢跨中线,学会左右交替(叉)的爬行方式。

这时有一个对大脑双侧化发展极具重要意义的动作,就是——爬行。

爬行是孩子经历平躺、翻身、端坐、打滚之后,人生第一次的独立、自主的进行位移,是孩子从平躺到行走的重要转折期。

爬行关系着孩子的身体协调、社会交往、视觉空间、大脑双侧分化等能力的构建,对孩子的学习能力、专注力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 2岁左右 身体协调类游戏


在宝宝1岁之后,他的大脑功能分区逐渐加强,左右脑功能区网络的连接也还在进行。

所以在宝宝2岁之前,我们仍可以给孩子进行一些爬行类、协调类的游戏,家长切不可过度限制孩子的行为。

随着爬行总量的逐步增加,孩子身体双侧活动也越来越多,他左右脑的功能也会逐渐分化,你慢慢就可以看见孩子开始出现惯用哪一侧手、脚和眼的倾向

不过,当孩子使用惯用手、脚做动作的时候,往往另一侧的手、脚也会不由自主地收缩,也就是出现协同动作。

这意味着孩子此时孩子的基本动作反应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依然是大脑皮质在负责这项任务。


  • 3~4岁 增加平衡类游戏


一般到这个阶段,孩子的协同动作会逐渐消失,你会感觉他的动作变得更协调了,并且在身体平衡、形象认识、协调动作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进步。

这时候,他的动作反应会变得自动化,不再依赖大脑皮质的指挥控制,而只需要有基层的神经系统负责就可以,而大脑皮层则已经开始转而负责更高层次的认知性学习。

这个阶段,家长可以跟孩子玩的游戏大大增多,比如平衡车、荡秋千、蹦床、旋转木马等,通过刺激前庭功能的发展,辅助促进大脑双侧化的进步。


  • 4岁以后 辅以感统训练


只要有了前面的良好基础,到了4岁以后,孩子的左右脑分化就会更明显,孩子的优势侧和辅助侧也会配合得更加顺畅,双侧协调能力越来越好。


比如借助音乐进行协调训练,让孩子跟着音乐节奏做动作,既可以锻炼协调能力,还能提高游戏趣味性。


此外,孩子同一侧肢体的协调性会更好,身体的平衡感也会大幅度增进,能单脚平衡站立,所以穿鞋的时候不必坐着,站着也能穿好。


这个阶段可以带孩子玩攀岩、手脚爬、手脚交叉跳跃、游泳、篮球等运动,当然也可以借助脚踏车、踩踏石、羊角球等教具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或者让孩子从一个纸盒中交叉双手分别拿出不同的物体,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视觉区辨能力,又能提高手眼协调能力。